成为全球最受信赖的
创新生物医药公司
复宏汉霖首席科学家姜伟东:国际视野,工匠精神

2017-07-03


攻克癌症是医学难题,是全球大小医药类企业的梦想,也是很多科学家的志向。对于癌症和其他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近年来在生物制药领域有了新的突破,一个又一个生物新药相继投入临床,给身患绝症的人带来一线曙光。这些药品疗效可观,但费用让大多数患者望而却步。众所周知,新药高昂的价格里,很大的一部分是前期开发费用和对失败研发的成本回收。随着专利的失效,药物的成本和价格也会大幅减低。

 

姜伟东的工作是将昂贵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国产化,以等同甚至更优的质量、低廉很多的价格让更多患者受益。作为国内领先的生物药研发公司,复宏汉霖近年来在单抗研发技术上进展神速。短短7年的时间公司已经获得了6个产品、11项适应症IND的批件,其中可能有成为中国第一个走向市场的单抗生物类似药。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姜伟东表示,医药研发公司在前进和探索的过程中要把握速度和质量的关系,要想在研发和生产上实现超越,除了选好产品,还必须发挥国际视野和工匠精神的双重优势。

 

国际视野/工匠精神



走国际化道路  完善建设能力


 

在姜伟东看来,复星医药当初投资复宏汉霖,主要原因就是看好单抗方面的核心技术的潜力。而核心技术离不开人才。复宏汉霖从早期的研发、生产和质量监测到后期的GMP生产和临床试验, 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运作体系,人员的技能也趋于成熟。前期的研发与后期生产衔接良好,公司因此会有高效稳定的发展远景。

 

谈到复宏汉霖公司的优势和特点,姜伟东表示,公司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国际化公司,在复星医药整体国际化的大局中,复宏汉霖走在了前面。公司在美国和台湾都设有研发实验室。前期研发人员分布于美国、台湾和上海三地。这种安排旨在充分利用三地各自的优势,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药物研发和专利申请。

 

目前公司的产品已经实现了国际化布局:例如有的产品面对中国市场,有的产品则要在国外做临床三期,目的就是将来将复宏汉霖的药品推到国际市场。

 

在国际化这个大前提下,复宏汉霖提出了”2020计划”,姜伟东承认完成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战略目标压力不小,“力图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是我们公司一贯的工作作风。”

 

尊重科学规律  用好人才之长

 

作为首席科学家,为了完成2020目标,姜伟东目前最关心的是怎么样找到好的人才,用其所长。他说:“公司刚成立时规模小,一切都要亲力亲为,包括做实验。随着公司规模的日渐扩大,项目的日趋增多,自己的职责也有相应的的改变。目前公司员工已近400人,和研发有关的人员已近150人。这就要求公司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

 

“招聘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个很大的挑战。人员除了有精湛的专业特长,还需具备较强的领导才能以及敬业精神。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越是能干的人,往往越是有他的想法和特殊个性。”姜伟东说,“我发现,有个性的人才可能经常为了工作和上司起争论。但是你要把公司做好做大,必须容忍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长处。我所要做的,就是科学和管理的角度找到合适的人,最佳的工作搭档,最后当然还是以目标结果为导向,做出好的产品来”。

 

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姜伟东,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有体会。德国人习惯于把什么事情都做的非常精细,追求工作质量的尽善尽美。所以姜伟东在工作中,也要求研发的同事们尽可能要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我经常跟研发人员谈,做一个实验,当你的前期设计完善了,实验一次做成了,就是既有速度又有质量的实验,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认真对待每个实验,毎个步骤,每步工艺,需要的就是工匠精神,全心的投入。”

 

辛勤地工作,有效率地创新

 

面对发展迅速的公司,姜伟东坦然承认存在问题在所难免,困难肯定很多。自己和公司的领导团队一起,在努力寻求解决各种问题的途径。做到这些除了辛勤工作外,还需要能够找出问题关键、抓住重点。这是他一贯倡导和正在努力推动的。关于创新,复宏汉霖也有自己的理解。科学发展需要创新,人类进步离不开创新。但作为公司的经营决策者必须意识到创新与风险相随相伴。他说:“我们公司目前还不算很大。在这个阶段,不可能提倡100%的创新,因为这种做法的风险和成本太高了。我估计再过一两年,公司发展更成熟以后,也可能慢慢承担的风险可以越来越大一些,但目前的策略就是快速的跟进产品。我们更注重效率,通过寻求怎样更快速地跟进以实现创新。这种有基础的创新和速度不会导致太大风险和问题。”

 

“我们目前的申报的IND产品中有一部分是在原研药的基础上做了改进,算得上是小规模意义上的创新。早期研发项目里有些属于大一点程度的创新。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承担风险能力的增强, 创新的规模也势必会随着增加。 我们的公司发展速度比较快,希望靠自己过硬的技术和符合实际的创新策略去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