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全球最受信赖的
创新生物医药公司
刘世高:生物药如何创新升级?

商图药讯

2018-03-15

中国是现阶段世界上生物类似药在研产品数最多的国家,目前国内外生物类似药监管环境日益规范,国内相关指导原则也在不断完善,第一批生物类似药已进入临床III 期,有望2018 年开始获批上市;随着大量生物类似药企业拿到临床批件步入临床开发及产业化生产阶段,巨大的临床与大规模工艺开发的时间与资金成本的投入,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难点。


为此在上海4月20-21日即将召开的BioCon China第五届生物药领域的年度峰会中,组委会有幸提前邀请到生物类似药创新升级故事的主角:复宏汉霖联合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刘世高博士,听他谈谈复宏汉霖的抗体药物开发的战略布局。


生物类似药开发策略


BioCon组委会:对于当前的生物类似药开发及上市,您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难点在于?


刘世高博士:有几个方面:


(一)从上市角度来说,目前国家规定,不仅生物类似药,所有的生物药都需要保证原料和制剂来源于同一个工厂,这与国际规定是有出入的,如此一来会造成很多问题;


(二)从开发角度来说,对于国际的、多批次的原研药的获得也是一个问题;


(三)从临床开发角度来说,不仅受试患者的募集具有挑战,医院的伦理审查工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试验进度。在缺少统一的伦理委员会的现状下,有些临床试验的申请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如果未来可以由牵头单位做组长,一旦在组长医院通过伦理审查,即可省略其他医院的伦理会议,这样就可以加快临床试验的开展。


BioCon组委会:生物类似药的临床开发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成本,您认为临床开发周期中有哪些因素至关重要?如何提前布局?


刘世高博士:这取决于计划在中国还是国际化市场布局。如果面向全球市场,在临床I期时,欧洲当地来源的原研药也能够加入临床I期的实验。以复宏汉霖为例,公司的02产品曲妥珠单抗类似药计划在欧盟上市,对该产品采取三臂临床实验——公司自己的产品,中国、以及欧盟来源的原研药。另外,对于计划销往全球的产品,需要提前获得做临床试验的当地不同批次的原研药进行相似性的对比。


一款药可以用于不同的适应症,而适应症的选择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以复宏汉霖的Avastin®生物类似药为例,最初优先的适应症是非小细胞肺癌,后来改为结直肠癌,因为我们发现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现在有了更好的药物—抗PD-1产品,因此我们最终决定改做收益和临床价值比较有优势的结直肠癌。总结下来,临床试验的设计主要还是从患者的获益出发。


创新生物药立项策略


BioCon组委会:如今PD-1/L1 me-too类免疫治疗药物居多,您认为如何进行差异化的研发?


刘世高博士:单药治疗的时代很快就会过去,未来的治疗方案必然要在传统应用抗PD-1产品之外,增加新的小分子化药或大分子单抗药物来与之联合用药。所以未来的竞争不是在抗PD-1产品本身,而在于combo(联合治疗)。怎样提高combo的疗效,降低复发率,这才是兵家必争之地。


BioCon组委会:您认为生物药产品,从研发立项的角度,将来有何可突破的创新点?


刘世高博士:对于中国市场,如果做原创药,其靶点是之前从来没人做过的,失败风险是非常高的。原创药价格高昂的原因就在于其极低的成功率。若新药开发的成功率为十分之一,那九个失败产品的研发费用都将转嫁到唯一成功的产品上,企业才能盈利。当前中国人均癌症治疗费用还不到9000美元,显然难以承担如此高昂的治疗费。所以面对国内市场的现状,我们认为比较务实的还是考虑快速跟随的策略,重点开发一些经过验证的靶点,即现有临床研究数据指向这个靶点是有效的,这样成本和风险比较低,更适合中国广大患者的需求。


国产生物药的国际化布局


BioCon组委会:请您谈谈未来复宏汉霖生物类似药的国际开发策略?未来还将有哪些药物进军国际、展开临床试验?


刘世高博士:复宏汉霖生物类似药的国际战略非常明确,就是“质优价廉”。我们既有对标欧盟EMA的质量标准,同时立足中国,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所以我们可以凭借较大的优势进入一些新兴国家市场,来跟这些当地的、欧美的公司来进行竞争。


在质量和成本的杠杆上,我们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很多国际药企,他们的质量做得很好,可以和原研药媲美,但由于他们的生产成本非常高,导致药物的价格很贵;而一些当地企业,虽然价格很便宜,但是他们的质量达不到欧盟的标准,只能在当地销售。而我们复宏汉霖正好处在中间,既有接轨欧盟的质量标准,又有较低的生产成本。面向新兴国家市场推出质优价廉的药品,这就是我们Biosimilar的国际战略。


复宏汉霖的创新药的国际战略是Bio-better的战术。一方面我们可以依靠价格和速度的优势占领中国市场,并且进入其他的新兴国家市场。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开发的Bio-better在临床I期、II期经验证疗效优于原研药,这个时候就可以跟国际大药厂合作进入欧美市场。所以我们的创新药采用的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就是在一个Bio-better或者说best in class的概念下做新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