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全球最受信赖的
创新生物医药公司
插上翅膀去飞 ——“独角兽”在浦东系列报道之复宏汉霖

浦东时报

2018-07-04

成立时间少于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是业界对独角兽企业的界定。


今年3月2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发布《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64家,总估值6284亿美元,其中,“北上杭深”聚集独角兽企业数量超过84%,上海以36家位列第二,注册在浦东的有9家。


这些“独角兽”是如何飞速成长的? 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走访了包括复宏汉霖在内的多家独角兽企业,探究背后的成功之道。


把握契机


对于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刘世高来说,父亲因病去世后给他的震动,是复宏汉霖诞生的原因,也是公司一步步发展的动力。“父亲的去世,让我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决心在有限的生命里一定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刘世高了解到,中国有巨大的医疗需求未得到满足,不少病人因为价格原因,难以接触到好药。于是,想为中国新药研发、中国病患做些“有意义的事”,这一想法支撑着刘世高辞去美国的高薪工作,回国创业。


2010年,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在同一个梦想的驱动下,成立不到10年,复宏汉霖已经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一只“独角兽”,完成了针对17项适应症的11个产品的新药临床试验申报。


技术优势


以复宏汉霖为例,为了协调研发的高成本和保证进入市场的低售价,公司采用了多种创新技术来降低生产成本。首先,复宏汉霖采用高表达的细胞株,单位体积产量提高了,成本自然就降低了;其次,复宏汉霖率先应用了2008年才问世的大规模一次性生产技术,使得建厂以及运营成本降低,同时提高了运营效率及生产弹性,还大幅降低了污水废弃物的排放。此外,研发团队自主开发的细胞培养基,比较过去直接采购进口培养基,成本降低了约75%。


“生物类似药要占据市场,关键是要做到质优价廉。但‘价廉’决不能靠牺牲质量来达成,我们坚持应用创新技术,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最终实现开源节流。”刘世高说。


在生物制药领域,中国长期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201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才发布《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对生物类似药的申报程序、注册类别和申报资料等相关注册要求进行了规范。


而复宏汉霖在2009年成立之初,就对标欧盟标准开展质量研究,并建立了通过欧盟质量授权人核查的生产基地。当《指导原则》出台,不少企业因为不达标而不得不停下脚步的时候,复宏汉霖的研发依然顺畅进行。


今年,复宏汉霖将开始进入收获期。年底,公司研发的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有望作为首个国产生物类似药上市,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质高价优,是这款生物类似药的最大特点,它的上市将给广大难以长期负担高昂医疗费用的患者带来福音。


坚持信念


坚持信念,或者说公司创立的初衷,是“独角兽”企业的精神支柱,不可或缺,意义重大。当初,也正是因为创业理念上的契合,让刘世高博士和公司另一位创始人姜伟东博士一拍即合,仅仅在相识的两天内就认定了对方作为并肩作战的合作伙伴。而这一携手,转眼就是十年。


目前,复宏汉霖研发团队拥有超过30名“海归”人员,并且,这些“海归”均是在国际知名生物制药公司有过10年甚至20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专业人才。


刘世高说,能吸引这么多的业内精英,与公司“以优质生物药,造福全球病患”的使命不无关联。“对公司使命和愿景的认同,吸引了这些优秀人才,他们将国际上先进的产品开发的核心技术带回国,与上海的年轻团队有了衔接,让理论和实践激发出更精彩的科研成果。”


在他看来,“专注提供质高价优的生物药,成为全球最受景仰的创新生物医药公司”,始终是复宏汉霖不变的初心。这份“景仰”背后,并不是销售额达到多少、利润取得多少,而是“希望复宏汉霖成为全球服务病人数量最多的生物制药公司, 给更多病患带去福音”。


正是这种融入公司血脉里的企业文化,使复宏汉霖在面对商业利益和病患利益抉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去年年中,复宏汉霖耗费多年精力研发的一款可用于治疗肺癌的新药HLX04已经可以开展临床III期实验。正常情况下,临床III期已经是新药上市前最后的实验阶段,一旦药效通过验证,研发企业就可谓“苦尽甘来”。


“但做到临床III期时,我们发现对于现有适应症来讲已经有了一款比我们效果更好的药物。这种情况下,从道义上来说,我们已经没有底气让病人放弃一款药效更好的产品,而参加我们HLX04的实验。”刘世高说。于是,公司又从临床阶段开始,针对HLX04开发出一项新的适应症。


本文节选自《浦东时报》2018.06.21期,有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