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全球最受信賴的
創新生物醫藥公司
獨角獸企業在上海 | 復宏漢霖,讓中國癌症患者用上低價單抗藥

上觀新聞

2018-02-22

相較原研葯高達15萬元的單療程治療費用,國產利妥昔類似葯的價格會低得多

 

近日,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利妥昔單抗注射液」被國家食葯監總局納入「優先審評程序藥品註冊申請」,意味着該葯有望今年上市,成為首個國產生物類似葯,用於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

 

「我們的夢想正在成為現實。」復宏漢霖總裁、首席執行官劉世高博士說。2008年,這位在美國葯企工作的華人科學家辭職創業,隨後與復星醫藥聯手成立了復宏漢霖,夢想讓中國癌症等疾病患者用上質高價優的單克隆抗體藥物。如今,這家上海企業的估值超過100億元,已完成9個單抗產品、16項適應症的臨床試驗申報。

 

父親去世促使他回國創業

 

單克隆抗體是由單一B淋巴細胞克隆產生的高度均一、僅針對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抗體。單抗藥屬於生物製藥。抗體與抗原結合,就像鑰匙與鎖那樣完全契合,所以用單抗藥治療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具有靶向性強、療效明確、副作用小等優勢。

 

近年來,單抗藥的全球年銷售額達到1000億美元左右。2016年全球銷售排名前十的藥品中,有6個是單抗藥。與之相比,中國市場的單抗藥年銷售額不到100億元。其原因是進口葯太貴,一個療程就要十幾到幾十萬元。

 

劉世高曾任美國安進公司質量控制總監,是生物製藥行業的一流專家。2007年,父親的去世,促使他認真思考一個問題:如何讓更多的中國患者用得起高質量的單抗藥?「在美國,像我這樣的人才非常多,多一個、少一個劉世高可能影響不大。但如果回國創業,把幾個好葯做出來,就能惠及眾多同胞,從而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為此,他毅然放棄美國加州的安逸生活,與另一位華人科學家姜偉東博士聯合創立了Henlix公司。

 

採用國際標準生產低價葯

 

2009年12月,在與多家企業接觸後,Henlix決定與復星醫藥合資組建復宏漢霖,在上海開啟創業征程。談及與上海企業合作的原因,劉世高說:「復星醫藥很專業,也具有國際視野,十分看好單抗藥這個市場。」

 

8年來,復宏漢霖已累計投入8億多元研發經費,成果分為生物類似葯和生物創新葯兩大類。生物類似葯的藥效與已上市的原研葯相似,其氨基酸序列與原研葯相同,但製備工藝不同。在國家重大新葯創製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持下,復宏漢霖完成臨床註冊申報的前5個項目,均為全球「重磅單抗」的生物類似葯,可用於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乳腺癌、胃癌、轉移性結直腸癌、類風濕關節炎等多種疾病。其中,利妥昔單抗注射液的研發進程最快,有望今年上市。相較原研葯高達15萬元的單療程治療費用,國產利妥昔類似葯的價格會低得多。

 

生物創新葯屬於原創新葯,其氨基酸序列受專利保護。推動生物類似葯產品進入臨床階段後,這家由復星醫藥控股的企業聚焦PD-1(程序性死亡受體1)、PD-L1(細胞程式死亡—配體1)等重要靶點,先後開發了10餘個治療腫瘤的生物創新葯,其中3個新葯獲得美國食葯監局、中國台灣相關部門的臨床批件,2個新葯獲得中國國家食葯監總局的臨床批件。


說起成功經驗,劉世高告訴記者,他帶領團隊堅持採用國際質量標準,如在我國率先應用先進的一次性生產技術,並建立了通過歐盟質量授權人(QP)核查的生產基地。「在生物製藥領域,中國長期落後於一些發達國家,所以一定要對標國際最高水平,這樣才能迎頭趕上。」人才隊伍建設也十分重要,在同一個夢想的驅使下,公司吸引了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

 

貸款難、建廠難有待破解

 

新葯創製行業流傳着這樣一句話:「10年不開張,開張吃10年。」意指這個行業的企業需要長期持續的投入。復宏漢霖就是一例:成立8年來,在研發上投入8億多元,仍無營收,但已成為估值超過100億元的「獨角獸」企業。

 

如何更好地扶持這類「10年不開張」的企業成長?劉世高提出,沒有營收的企業在上海很難申請到銀行貸款,而新葯研發的周期很長、投入很大,十分需要資金支持,所以希望政府部門和國有銀行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破解這個難題。

 

政府部門對藥廠污染的認識存在一定偏差,也是葯企反映較為集中的一個問題。劉世高介紹,生物葯的整個製程無毒無污染,在大都市建廠沒有問題,美國舊金山灣區就有多家生物藥廠。「上海還是要集聚一批高端的、污染少的藥品生產基地,否則『10年不開張』的研發階段在上海,『開張吃10年』的紅利就轉移到外地了。」

 

上海華領醫藥首席執行官陳力博士持類似觀點:「一些部門工作人員聽到建藥廠,就覺得有很大的污染風險,其實即便是化學藥廠,只要做好『三廢』排放處理,就不會污染環境。」曾任羅氏研發(中國)公司首席科學官的他介紹,羅氏集團的一家藥廠就建在瑞士巴塞爾的萊茵河沿岸,污水排放完全達標,建議相關部門去那裡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