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全球最受信賴的
創新生物醫藥公司
以科學為基準,讓更多患者獲益 | 復宏漢霖聯合首席科學官、研發高級副總裁劉寧姝博士專訪

2020-09-17


     近期,復宏漢霖在新型抗體藥物研發以及腫瘤免疫創新療法等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進展。抗PD-1單抗HLX10多項研究進入關鍵臨床階段,腫瘤免疫創新單抗HLX23(靶向CD73)與HLX24(靶向CD47)臨床前評估工作進展順利,多款雙抗已遞交中國與國際專利申請。在創新管線不斷豐富的同時,復宏漢霖創新研發團隊也在持續壯大。近日又有一項重磅消息引起了業內關註:劉寧姝博士加入復宏漢霖,擔任聯合首席科學官兼研發高級副總裁,負責研發戰略實施、拓展創新葯研發管線。





劉寧姝 博士



     劉寧姝博士在免疫腫瘤藥物研發領域擁有逾20餘年的管理及研發經驗,曾先後在拜耳醫藥日本、美國及德國公司從事研發工作,歷任拜耳德國腫瘤研究部首席研究員,免疫腫瘤實驗室主任、拜耳免疫腫瘤學研究戰略帶頭人、拜耳德國癌症信號實驗室主任等職務。劉博士在免疫腫瘤藥物研發領域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近期,我們有幸邀請到劉博士接受專訪,為我們分享她對腫瘤免疫領域相關熱點的看法以及對未來工作的思考與期許。


Q1 您在腫瘤免疫藥物研發領域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可否為我們介紹一下您的求學與職業經歷?

劉寧姝博士:我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學業是在3個國家的3所大學完成的,分別是中國的北京大學、日本的東京大學和德國的馬爾堡大學,而且學習的是不同的專業,這就使得我不僅要面對不同專業學術知識上的挑戰,還要面對與適應不同的語言環境和文化背景。但正是這種差異化的教育,讓我有機會親身經歷了不同國度文化的優點,加強了自身創造力的構建,也經歷了從bottom到top(由下至上)的思考、行動、挫折與堅持的過程。最終,我在碩士和博士期間共發表了7篇論文和兩項專利,碩、博論文都得到了summa cum laude(最優等成績)。這個學習經歷對我後來從事藥物研發非常有啟發——落後時要勤於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善於觀察和思考、勇於面對和挑戰新課題,發揮優勢找到突破口。即使已經取得一定成績,仍要不斷地創新去直面解決一個又一個臨床上尚未解決的問題。我既往的職業經歷主要是在拜耳醫藥日本、美國和德國的研發中心從事免疫疾病、腫瘤和腫瘤免疫等領域的新葯研發,先端技術的引進與科學合作。覆蓋從靶點的發現、驗證、立項、藥物篩選、優化、臨床前技術開發、轉化醫學、生物標記物的設計,到輔助臨床試驗設計、適應症擴展、產品上市等。除此之外,最近幾年我還在公司研發策略、投資、商務拓展以及創新技術的合作上投入了精力。



Q2 復宏漢霖吸引您加入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劉寧姝博士:過去十年,中國生物製藥行業幾乎經歷了從無到有的一個飛躍。我對復宏漢霖2位聯合創始人劉世高博士和姜偉東博士的創業經歷感到非常欽佩。復宏漢霖所展現出的激情與速度,以及對病人的使命感、團隊的幹勁和不斷提升自己的理念,還有這裡的年輕人,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有就是我已經在日本、美國和德國學習工作了三十多年,在世界上走了兩圈,唯獨沒有在中國工作的經歷,所以我也希望能夠加入中國本土生物醫藥企業,為中國生物醫藥的創新研發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不讓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所遺憾。 


Q3 您認為接下來腫瘤免疫領域值得關注的熱點有哪些?在進行相關研發時,我們需要注意哪些因素?


劉寧姝博士:雖然抗PD-1/L1單抗等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在一部分臨床腫瘤患者中顯示了良好的療效,但是仍有很多腫瘤患者(大約總體人數的80%以上)對這類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的治療沒有響應。這是因為抗腫瘤免疫反應的實現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步驟,其中任何一個步驟受到抑制都會影響免疫系統對腫瘤的殺傷作用。而腫瘤細胞又有很多不同的機制去阻礙免疫反應的實現。其中一個重要的機制就是抑制免疫細胞在腫瘤微環境中的生存,功能及對腫瘤的浸潤,讓腫瘤變「冷」,從而使病人喪失抗腫瘤的先天免疫力和/或適應性免疫力。在過去的幾年中,有數以千計包含PD-1/L1抑製劑的聯合療法進行了臨床試驗,其中有成功的例子,但大多數都失敗了,因此目前對 「冷腫瘤」還沒有很好的治療辦法。所以今後的研發熱點將是怎樣把「冷」腫瘤變「熱」,根據腫瘤產生的不同免疫抑制機制對症下藥,同時利用轉化科學和逆轉化科學研究來提高新靶點發現和驗證的成功率及創新治療方案的臨床驗證。研究方向也將從CD8+T細胞相關靶點擴展到具有免疫抑制效應的Treg(調節T細胞)、M2-TAM(M2型腫瘤相關巨噬細胞)、MDSC(髓系抑制細胞),腫瘤激活的纖維細胞,以及調控腫瘤與微環境的信號通路上的相關靶點。同時,還要在技術上不斷突破,比如利用抗體和AI平台去設計雙抗、多抗的分子結構以提高其對腫瘤細胞和相關免疫細胞的選擇性。創新不僅僅要聚焦基礎研發,還要注重以科學數據為導向的臨床轉化醫學,注重開發不同治療方式的組合(大分子、小分子、細胞治療、溶瘤病毒、治療性疫苗等等)。所以未來的創新需要科學上認知的擴展、技術上的突破以及企業-企業/企業-學術界的密切合作。



Q4 您對公司創新平台和管線拓展有怎樣的思考和戰略規劃?對未來工作及個人的主要期許是?

劉寧姝博士:復宏漢霖已經建立了一定規模的、豐富多樣的產品管線,具有完善的單抗雙抗研發平台以及經過臨床驗證的產品,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成就。今後我們要繼續建立有效的創新靶點發現及驗證平台,多靶點組合的聯合療法,更系統化地以數據和數據模型為依據,以科學為支撐進行創新性臨床試驗設計,提高新葯臨床驗證(PoC)的效率。我們要持續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同時不斷提高我們團隊與時俱進的科研水準。我個人的期許以及對復宏漢霖團隊的期許,就是以科學為基準促進我們創新葯的成功率,加強快速跟進葯的差異化優勢,不斷引進先進技術以及進行科研技術攻關,保持與同行及學術界的密切合作,以最大力度支持臨床試驗的有效推進,從而讓更多的患者從我們高質量的產品中受益。



Q5 工作之餘您有哪些興趣和愛好?


劉寧姝博士:旅遊、攝影,料理和甜點的製作。受到女兒的影響,我也喜歡觀賞古典歌劇和芭蕾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