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LX43獲得FDA孤兒藥資格認定用於胸腺上皮腫瘤的治療,意味着該產品後續在美國的研發、註冊及商業化等方面將享受一定的政策支持
- 胸腺癌是胸腺上皮腫瘤中一類相對罕見但侵襲性強、預後較差的惡性腫瘤,現有後線治療方案療效不佳,存在較大的未滿足臨床需求
- HLX43是全球首個佈局胸腺上皮腫瘤的PD-L1 ADC,在胸腺癌患者的後線治療中展現出優異的初步療效,有望填補該疾病 ADC治療的空白
2025年10月20日,復宏漢霖(2696.HK)宣佈,公司創新型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抗體偶聯藥物(ADC)注射用HLX43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授予的孤兒藥資格認定(Orphan Drug Designation, ODD),用於胸腺上皮腫瘤(Thymic Epithelial Tumors,TETs)的治療。
美國HLX43胸腺研究主要研究者、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教授Marina Garassino博士表示
「胸腺上皮腫瘤是一種仍然充滿挑戰且研究相對不足的疾病,尤其後線胸腺癌患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HLX43在臨床試驗中展現出的令人鼓舞的初步療效,為晚期胸腺上皮腫瘤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很高興見到這款創新型PD-L1抗體偶聯藥物獲得美國FDA孤兒藥資格認定,這一里程碑進一步印證了其在滿足重大臨床需求方面的潛力。」
獲得FDA孤兒藥資格認定的藥物將享有包括但不限於 1)臨床試驗費用的稅收抵免,2)免除新藥申請費,3)獲批後七年的市場獨佔權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以加速其開發進程,早日惠及患者。HLX43是全球首個佈局胸腺上皮腫瘤的PD-L1 ADC,其I期臨床研究在胸腺癌(Thymic Carcinoma)等實體瘤中展現出「高效、低毒」的治療潛力(2025 ASCO:75%的胸腺癌患者達到部分緩解,ORR=75%)。基於此,公司高效推進HLX43在中、美、日、澳等地的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其用於TC治療已獲得中國、美國、日本等地監管機構的臨床試驗許可。此次獲FDA授予孤兒藥資格認定是HLX43全球開發進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意味着該產品在胸腺上皮腫瘤領域的突破性治療潛力獲得國際權威機構認可,有望進一步縮短HLX43的全球開發周期,加速填補該疾病ADC治療的空白。
胸腺上皮腫瘤是起源於胸腺上皮細胞的一類相對罕見的腫瘤,為前縱隔最常見的原發性腫瘤。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主要分為胸腺瘤(Thymoma)、胸腺癌(Thymic Carcinoma)以及胸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等亞型[1-2]。其中,胸腺癌約佔所有胸腺上皮腫瘤的14%-22%[3],該疾病呈現高侵襲性特徵,如局部浸潤、胸內淋巴結和遠處轉移,且預後較差[4]。其病理亞型以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為主,佔比約70%,其次為淋巴上皮癌、未分化癌等[5]。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該疾病中位發病年齡為50-60歲[3],全球年發病率穩定在0.15/10萬,但近年診斷率呈上升趨勢[4]。對於早期局限性胸腺癌,手術切除是首選治療方法。對於晚期或復發轉移患者,一線治療主要為聯合化療方案,二線治療包括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系統治療。但現有治療方案存在各種局限,如缺少驅動基因、耐藥機制複雜、不良反應嚴重等,且整體療效有限,亟待更加安全且有效的新型治療方案[6-10]。
HLX43是一款潛在BIC的廣譜抗腫瘤ADC,兼具免疫檢查點阻斷與載荷細胞毒性的雙重作用機制。臨床前研究顯示,HLX43在PD-1/PD-L1單抗耐藥的非小細胞肺癌、宮頸癌、食管鱗癌等多個瘤種中展現出治療潛力,且耐受性良好。I期臨床數據提示,HLX43在NSCLC、TC等實體瘤中展現出「高效、低毒」的顯著療效,且對於鱗狀/非鱗狀NSCLC,有無EGFR突變、有無腦/肝轉移、PD-L1陽性/陰性的NSCLC患者人群都具有療效,不依賴生物標誌物篩選。根據2025 WCLC上公佈的最新臨床研究數據,HLX43在擴大的患者樣本中持續驗證了其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等實體瘤中的優異療效,尤其在EGFR野生型NSCLC等特定亞組人群中療效更為凸顯,且安全性良好。值得關注的是,HLX43在PD-L1陰性(TPS<1%)患者群體中展現了差異化的治療潛力,ORR和DCR分別達到38.1%和85.7%,提示HLX43療效不受PD-L1表達限制,有望覆蓋更廣泛的患者群體。
目前,公司正全力推進HLX43的臨床開發進程,已在全球入組超過400例患者,並在中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多國順利推進患者入組。公司持續挖掘HLX43在多種實體瘤中的治療潛力,共計開設10項針對HLX43的臨床研究,廣泛覆蓋非小細胞肺癌、胸腺癌、宮頸癌、肝細胞癌、食管鱗癌、頭頸鱗癌、鼻咽癌、結直腸癌、胃癌/胃食管交界部癌等。單藥之外,HLX43聯用其他產品的臨床試驗也正在進行中,進一步探索「ADC+IO」的協同抗腫瘤療效。
未來,隨着HLX43在後線實體瘤患者中的療效逐步得到驗證,復宏漢霖也將持續將產品推向更前線的治療,加速為更多晚期/轉移性實體瘤患者帶來療效優異的新型治療選擇。
【參考文獻】
[1] Detterbeck F C, Parsons A M. Thymic tumors: A review of current diagnosis,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M]. 2008.
[2] 國際胸腺惡性腫瘤協作組織(ITMIG)關於胸腺瘤和胸腺癌的WHO組織學分類的共識
[3] Luis Cabezón-Gutiérrez, et al. Update on thymic epithelial tumors: a narrative review. Mediastinum 2024;8:33.
[4] Hsu, C. H. et al. Trends in the incidence of thymoma, thymic carcinoma, and thymic neuroendocrine tumor in the United States. PLoS One 14, e0227197.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nline, Thoracic Tumors, Tumors of the Thymus, 5th ed.; World Heath Organiz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2021. Available online: https://tumorclassification.iarc. who.int/chapters/35.
[6] 中國醫師協會腫瘤多學科診療專業委員會. 中國胸腺上皮腫瘤臨床診療指南(2021版) %J 中華腫瘤雜誌. 395-404 (2021).
[7] He, Y., Ramesh, A., Gusev, Y., Bhuvaneshwar, K. & Giaccone, G. Molecular predictors of response to pembrolizumab in thymic carcinoma. Cell Rep Med 2, 100392,
[8] Zhang, Y. et al. Thymoma and Thymic Carcinoma: Surgical Resection and 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Cancers 15
[9] Zhang, C. et al.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Thymoma and Thymic Carcinoma: A Propensity-Matched Study Based on SEER Database. Cancers 14
[10] Kaira, K., Imai, H. & Kagamu, H. Perspective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n Thymic Carcinoma. Cancers 13